休闲、度假与中国旅游业发展阶段分析

2010-05-08 18:00:40 1989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收入和闲暇时间极大增加,“有钱”、“有闲”在人们出游欲望得以满足的前提下,对旅游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再是以往单纯的异地观光,回归自然、复归人性的休闲度假成分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20世纪90年代,“休闲”研究引入中国,并出现了一批知名的研究学者。21世纪初始,旅游学界介入休闲研究。2006月11月,“现代休闲方式与旅游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成功召开,休闲与旅游开始走向融合。这对于转型期的中国旅游业无疑意义深远。因而,研究休闲与度假,研究休闲旅游与度假旅游,进而理清中国旅游业的发展阶段,显得极为必要。

 

    1.休闲与度假

 

    1.1 休闲与度假的内涵

    休闲研究在中国只是近十几年的事情,而在国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对于休闲内涵的挖掘,国内外学者达到了一种契合。他们认为,休闲是人的生命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成为人”的过程,是一个人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存在空间。“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也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它是对生命意义和快乐的探索。”

    度假,从字面意思来讲,就是度过一段假期。而度过假期的方式又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远离尘嚣的异地旅游,也可以是留守家中,追求身心的彻底放松。而我们通常所讲的度假就常带有一种度假旅游的意蕴,它是指利用假期在常住地以外的一地相对较少流动性进行休养和娱乐的旅游方式。

    1.2 休闲与度假的关系

    休闲与度假的关系问题,以往学者很少提及,两者更多是在活动层面上加以区分。度假是休闲的方式之一,也是休闲的一个主体方式,休闲是种概念,度假是属概念。

    在古希腊,“休闲”这个词意为“不是在不得不做的压力下从事的严肃的活动”。杜马哲迪尔也指出,休闲包括“一系列在尽到职业、家庭与社会职责以后,让自由意志得以尽情发挥的事情,它可以是休息,可以是自娱,可以是非功利的增长知识、提高技能,也可以是对社团活动的主动参与”。可见,休闲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既可以有积极的休闲,也可以有消极的休闲。

    度假,则是人们有机会放慢生活的节奏,享受独处的乐趣,尽可能的接近自然并拥有一份安静,其最重要的功能是减轻压力,从而享受自由、充实生命、回归人的本性。因而度假应是一种积极的休闲方式,是休闲中具有较高层次的一种活动。

 

    2.休闲旅游与度假旅游

 

   2.1 休闲旅游和度假旅游研究现状

    休闲旅游,是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同时也是众多休闲方式中较重要的一种。休闲,作为一种较高层面的精神活动或存在状态,作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已逐渐被人们所认同。然而,以往学者对休闲旅游的研究甚少,对休闲旅游的认识也较多停留在比较低的层次。休闲旅游,更应注重旅游者的精神享受,强调人在某一个时段内所处于的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存在状态;通过人的共有的行为、思想、感情,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构筑文化意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和意志的全面和完整的发展。

    度假旅游,在早期欧美发达国家,主要是指海滨和温泉的旅游度假活动,带有保健和医疗的目的。它是人们利用假日外出进行精神和身体放松的康体休闲方式,以消磨闲暇、健身康体为主要目的,具有明确目的地的一种旅游活动,并且该目的地具有良好的度假环境。

    在中国,随着1992年国务院对1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审批和之后100多个省级旅游度假区的兴建以及1996年“度假旅游年”的开展,度假旅游一度得到蓬勃的发展。此时学界对度假旅游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和研究,包括中国度假旅游的特征、发展对策,旅游度假区的定义、发展演化规律、管理问题、开发模式等,以及具体的度假旅游形式,如滨海度假、温泉度假、山地度假、湖泊度假、滑雪度假等的开发研究等。然而,度假旅游研究至今仍未成熟,也未能有效地指导中国旅游的发展实践。

 

    2.2 休闲旅游与度假旅游的关系问题

    旅游,在本质上是人类离开自己的常住地而进行的一种休闲活动。旅游需要其实质就是人们的休闲需要,休闲贯穿旅游发生的始终。可以说,休闲旅游涵盖了旅游的全部内容,它既能使人们愉悦身心,从而满足感官上的体验;又能使人们增进社会交往,增长见识,从而提升自身素质;还能使人们康体养生,颐养性情,从而满足回归自然,复归人性的需要。

    度假旅游,其最初目的是为了康体疗养。然而,在度假的过程中,人们的身心得以放松,生命得以升华,因而度假旅游本身也是休闲旅游大范畴下的旅游形式之一。另一方面,与一般的休闲旅游相比,度假旅游的产生和开展需要比较高的条件和要求。(见表1)因而,度假旅游较之休闲旅游又有着较高的发展层次,是较高层面的休闲旅游活动。

 

    表1 休闲旅游与度假旅游之比较-需求方面:

 

休闲旅游

度假旅游

基础

公休假(黄金周)

带薪假期

时间

一次时间较短

一次时间较长

目的

休闲,娱乐,教育等

减压,康体养生

选择目的地

城市周边,自然山水

依山傍水,环境幽静

服务需求

相对悠闲

一站式综合设施

旅行方式

家庭式、散客、团队

散客、家庭式

 

    表2 休闲旅游与度假旅游之比较-供应方面:

 

休闲旅游

度假旅游

客源市场

中等消费层

中高消费层

依托资源

城郊、自然风光

临海、靠山、面湖等

依托产品

休闲产品

度假产品

游客特点

流动放缓,一日游居多

滞留型

景区特点

注重娱乐性功能

综合功能、度假氛围

开发重点

主题乐园、休闲区

高档设施、高雅环境

客源市场

中等消费层

中高消费层

依托资源

城郊、自然风光

临海、靠山、面湖等

(根据徐汎:《全球化背景的世界旅游业及中国旅游业的转型》资料整理)

 

    3.中国旅游业发展阶段分析

 

    3.1 当前中国旅游业发展阶段

    中国旅游业的实践充分表明,目前的中国旅游业正处在观光+休闲的旅游发展阶段。一方面,观光是旅游业发展的永恒主题,观光在旅游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不可能消逝,只是观光的内容可能改变(如由自然山水观光向人文古迹观光变化),观光的地点可能改变(如由城市观光向城郊、乡村观光,由国内观光向出国观光变化等);另一方面,随着“有钱”和“有闲”阶层的出现,中国进入了一个以休闲消费为主的社会,休闲旅游的地位必然得以凸显,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将占旅游方式越来越大的比重。

    按照经济学界的认识,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进入国内旅游的需求增长期,此时的旅游形态主要是观光旅游;当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旅游形态开始向休闲旅游转化,进入出国旅游的增长期;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旅游形态开始向度假旅游升级;达到5000美元则开始进入成熟的度假经济时期。2003年,中国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2005年达到1700美元,由于人民币的升值,2006年中国人均GDP已接近2000美元,这说明中国已进入休闲旅游发展阶段,此时旅游形式体现为观光+休闲。

 

    3.2 观光+休闲向度假+特色观光阶段转化

    在经济发达国家,度假旅游一直是主要的旅游形式之一。但是在中国,度假旅游还远远没有形成规模,发展的也并不尽如人意,1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及100多个省市级旅游度假区大多经营惨淡正是最好的佐证。然而中国旅游业向度假方向的转型在不久的将来定会得以印证。

    一方面,学术界已认识到中国旅游业正由单纯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方向转化。吴必虎在博鳌亚洲旅游论坛上提出,中国旅游正从初级的观光型向高级的度假型跨越。他认为,中国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方式必将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78年到九十年代初,主要为旅游质量比较低的观光旅游;第二个阶段是九十年代中后期,观光、休闲、文化、度假使旅游产品品种日渐多样化,游客也开始有能力并懂得休闲,享受吃、住、行、游、购、娱等当中的乐趣;第三个阶段是到2020年后,为了满足更高需求,旅游产品将提升到以度假休闲旅游为主的时代。

    另一方面,度假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一种迫切需求。随着中国人均收入的逐年递长,人们开始注重对更高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追求,度假旅游正是最佳的选择。并且,目前长三角的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珠三角超过4000美元,京津唐也已接近3000美元,表明中国已经产生了一批潜在的度假旅行者。随着带薪假期制度的逐步完善以及汽车保有量的逐年增加,度假旅游必然成为高收入地区人群的首选出游方式。

    另外,旅游的过程必然伴随着观光,度假旅游也不例外。但是,未来旅游过程中的观光也必然发生一定的变化,不再是单纯的游山玩水,或求新猎奇,或品味文化,或寻求一种愉悦的审美体验,不一而同。因而,未来的旅游业必然朝向度假方向转化,彼时的旅游形式体现为度假+特色观光。

2010-04-10